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红旗渠开辟时期的故事?

59

红旗渠的开辟时期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故事和事件:

动员与动工

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全县广播动员大会,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工程全面动工。

命名与精神

1960年3月6日至10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在盘阳村召开,会议将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象征着红旗渠精神——顽强奋斗、自强不息。

艰难条件

红旗渠的修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林县人民靠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一锤一钎,苦战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终于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领导与支持

县委书记杨贵是红旗渠工程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决心率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打一场改变世世代代受干旱缺水熬煎的翻身仗。杨贵不仅亲自参与施工,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

青年突击

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青年洞,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1960年,300多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

群众支持

红旗渠的修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参与。许多村民自发加入施工队伍,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张买江的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父亲在修建过程中牺牲,他接过父亲的重任,继续为红旗渠的建设贡献力量。

通水与影响

1966年,红旗渠干渠建成通水,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红旗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成为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象征。

这些故事和事件共同铸就了红旗渠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铸就了林县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