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渔父》译文如下:
原文: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文:)你为何深沉地思考、高高地举杯,自己招致放逐呢?
渔父答: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文:)沧浪的水清澈时,可以洗我的帽带;浑浊时,可以洗我的脚。 解析:
渔父以沧浪水喻世态,表达顺应时势的处世哲学,与屈原的"独清"形成对比。
屈原反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译文:)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沾染世俗的污浊呢?宁可跳入湘江,葬身鱼腹。 解析:
屈原坚守高洁品格,宁死不屈,表现其忠贞不屈的精神。
渔父总结: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文:)圣人不会固执己见,能随着世道变化而调整。 解析:
渔父劝屈原顺应时势,放弃抗争,体现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整体意境:
屈原遭放逐后,渔父以问答形式展开对话。渔父的"浊世浑浊,何不同流"与屈原的"独清独醒"形成鲜明对比,既包含对屈原品格的质疑,也隐含对其坚持的尊重。最终,渔父的"沧浪之歌"成为顺应时势的象征,成为后世文人的经典意象。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