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仪的古文主要体现在《礼记》和《仪礼》这两部经典著作中。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古文:
《礼记·曲礼上》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君子之仪: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博闻强识: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豫则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仪礼·士冠礼第一》 冠礼:
男子二十,冠而字。
《仪礼·士昏礼第二》
昏礼: 男子娶妻,女子适人,曰昏。《仪礼·士相见礼第三》
相见礼: 士相见,礼尚往来,小礼相将。《仪礼·乡饮酒礼第四》
乡饮酒礼: 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仪礼·燕礼第六》
燕礼: 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仪礼·大射仪第七》
大射仪: 大射之礼,天子诸侯皆射,以观其德。《仪礼·聘礼第八》
聘礼: 聘礼者,所以敬辞也。《仪礼·丧服第十一》
丧服:
丧服者,所以表哀也。
这些古文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尊重、谦逊、诚信和孝顺等。通过这些礼仪,古人希望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并培养民族精神。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