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古诗词的顶尖与煽情之作,综合多个权威来源,以下作品因情感深度与文学价值脱颖而出:
一、 文天祥《端午》
原文: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解析:
文天祥以端午赠艾为线索,抒发对故友的思念与对屈原的追慕。诗中“丹心照夙昔”一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悲壮中透出对忠诚的坚守,被《宋诗三百首》收录为必读篇目。
二、 张耒《和端午》
原文: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解析:
张耒通过龙舟竞渡这一传统习俗,表达对屈原千载冤魂的悲悼。诗中“忠魂一去讵能还”成为千古名句,既是对屈原的祭奠,也隐含对南宋朝廷的批判。
三、 陆游《乙卯重五诗》
原文: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解析:
陆游以清新笔触描绘端午山村景象,展现民间习俗与爱国情怀的融合。诗中既有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也隐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四、 苏轼《浣溪沙·端午》
原文: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解析:
苏轼以婉约笔触描写妇女端午习俗,充满生活气息。词中“佳人相见一千年”以夸张手法表达对永恒爱情的向往,与屈原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五、 赵蕃《端午三首》
原文: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解析:
赵蕃借端午投诗习俗,讽刺世态炎凉。诗中“忠言不用竟沉死”直指历史悲剧,展现文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六、 文秀《端午》(补充)
原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解析:
文秀以质朴语言追述端午起源,通过“楚江空渺渺”反衬屈原冤屈的永恒性,被《宋诗三百首》收录,成为端午节文学的经典之作。
总结
以上作品均围绕屈原精神展开,但侧重点不同:文天祥、张耒侧重悲怆与追思,陆游融入个人经历,苏轼则通过民俗描写隐喻时政。若以“最煽情”为标准, 文天祥《端午》和 张耒《和端午》的情感冲击力最强;若注重文学性与历史深度, 陆游《乙卯重五诗》和 赵蕃《端午三首》更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