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其来历与多个传说和故事相关,主要包括:
刘邦祭拜父母
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因战乱导致父母坟墓杂草丛生,无法辨认。
刘邦撕纸片祷告,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风不能吹动,于是整修坟墓并定为清明节祭拜。
晋文公与寒食节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为逃避祸乱流亡,曾受大臣介子推救助。
晋文公即位后,忘了封赏介子推,介子推隐居绵山。
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和母亲在柳树下被烧死。
晋文公悲痛之下,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寒食节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节最初与寒食节紧密相连,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禁火节。
清明节在隋唐之前地位较低,到唐玄宗时期,清明节被正式编入礼典,成为重要节日。
清明节除了与这些传说故事相关,其传统活动还包括扫墓、祭祖、踏青等,是中国文化中表达对祖先敬意和怀念的重要日子。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