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家卫国死而后已”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表述,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含义
字面与引申义 “死而后已”原指“死了以后才停止”,现多引申为“为完成责任而奋斗终身”,尤其强调对国家、民族的奉献精神。
具体指向
在“保家卫国”语境中,指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坚定信念和行动。
二、出处与背景
《论语》典故
该表述最早见于《论语·泰伯》,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以此句强调士人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强调为仁德事业奋斗终身的使命感。
历史与现实意义
历史案例: 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体现了“死而后已”的精神。 现代延伸
三、相关示例
文学表达:在《水浒传》中,诸葛亮临终嘱托“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为忠诚誓言,但与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实践行:无数科研工作者、边防战士、抗疫英雄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精神,如钟南山院士在疫情中的奉献。
四、精神内核
爱国主义与牺牲精神:强调个体对集体、国家利益的超越,体现“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责任与担当:不仅是对国家职责的坚守,更包含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综上,“保家卫国死而后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既是对历史责任的传承,也是对时代使命的呼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