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张九龄感遇其三赏析?

59

张九龄的《感遇·其三》以隐士形象与家国情怀的交织,展现了其归隐后的心境与对君主忠诚的矛盾。全诗通过自然意象与哲理性的语言,构建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一、归隐生活的孤寂与澄明

首联“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以“幽人”自比,描绘其隐居山林、高卧林泉的清幽生活,通过“洗孤清”表现尘世杂念的消解,体现道家“返璞归真”的修行境界。

颔联“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通过“日夕怀空意”展现隐士对宇宙人生的体悟,而“人谁感至精”则流露出知音难寻的孤独感,凸显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

二、忠诚与理想的冲突

颈联“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以“飞鸟”喻指朝廷中的权贵,“沉鱼”暗指隐士自身,形成“身在朝堂者”与“闲散在野者”的隔阂。诗人虽心怀“忠城”,却因现实阻隔无法实现,唯有以“飞沈理自隔”的无奈接受。

尾联的呼应

通过“高鸟传远情”的意象,既表达对君主的理解与思念,又暗示理想与现实的不可企及,形成全诗的闭环。

三、艺术特色与历史背景

托物喻志:

诗中丹橘与松柏的对比,既呼应屈原《橘颂》的托物传统,又通过“经冬犹绿”的特性,隐喻君子品格的坚韧。

语言风格:以简洁明快的句式,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如“滞虑洗孤清”的动宾结构,富有画面感。

四、与屈原《橘颂》的关联

张九龄的《感遇·其三》与屈原《橘颂》同为南方文人借物言志的代表作。屈原借橘颂扬高洁品格,张九龄则借丹橘表达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信念,二者在精神内核上具有共通性。

综上,此诗通过归隐生活的描写与忠诚理想的冲突,展现了唐代文人在个人修养与家国情怀之间的挣扎,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