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是一句成语,比喻在事物即将崩溃的危急时刻采取果断措施,挽救危局。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字面解释 - “既倒”指已经倾倒的波浪,比喻事物已处于崩溃边缘;
- “将倾”指即将倾倒的大厦,象征局势极度危险;
- 整体比喻在危难时刻及时介入,阻止灾难发生。
引申含义
-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政治家、军事家或英雄人物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关键作用,如挽救王朝、稳定局势等。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 该句出自清代卞毓芳的《文天祥千秋祭》,原文为“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坚决拒绝投降,并创作《正气歌》以激励抗元斗志”。 创作背景
三、历史与文化内涵
历史案例 - 明朝张居正:
作为明代首辅,他推行改革,力挽朝政于危难,被视为“改革家”典型。
- 南宋岳飞:民间基础深厚,抗金事迹广为流传,其形象兼具“有勇有冤”的立体感。
文化象征
- 该句常与“中流砥柱”等成语并列,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民族英雄的赞颂体系。
四、相关争议
有观点认为,尽管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但该句更常被用于评价跨越朝代的改革者(如张居正),因其涉及“扶大厦”的宏大叙事。不过,文天祥的事迹同样符合该句的精神内核。
综上,该成语通过生动的比喻,既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也是对历史转折点的精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