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权威资料和实际案例分析如下:
一、核心素养缺失:育人与教学失衡
育人意识淡化
部分教师仅关注教学任务完成度,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引导。大学阶段学生面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若缺乏主动育人的意识,易导致学生道德意识薄弱。
重智轻德
部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偏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导致教育功能片面化。
二、师德师风问题突出
自律意识薄弱
少数教师私人行为与教学活动脱节,如体罚、训斥学生,或与学生关系过于随意,影响教育效果和职业形象。
漠视管理责任
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违规行为打击不力,甚至纵容放任,导致不良风气蔓延。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
民主集中制度形同虚设
学校重大决策常由个人主导,教师职称评定、课程改革等环节缺乏民主程序,易引发公平性问题。
意识形态监管薄弱
课程思政工作流于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传播错误观点的风险未得到有效防控,网络舆情管理滞后。
四、专业发展受限
培训体系不健全
教师培训重业务轻师德,缺乏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考核机制,导致部分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发展通道狭窄
部分教师因职称评定、岗位晋升压力,产生功利心态,影响教学质量和师德表现。
五、社会环境影响
市场化冲击
部分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将个人利益置于教育职责之上,导致师德失范现象。
评价体系偏差
过分依赖学生分数评价教师绩效,忽视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建议与展望
强化师德教育
通过定期培训、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建立师德考核长效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
严格民主集中制度,规范教师职称评定、课程改革等流程,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平衡专业发展与育人目标
优化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型。
通过以上措施,可逐步提升学校师德师风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