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āi ruò mù jī,原指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状态,现多用于形容人因惊讶或恐惧而发呆的神态。以下是关于该成语的详细解析:
一、成语含义
基本解释 形容人因恐惧、惊异或痴傻而发愣,像木头刻成的鸡一样动弹不得。例如:
- 他听到噩耗后呆若木鸡,良久未回神。
引申含义
在特定语境中可引申为精神高度集中或超然物外的境界,如:
- 练武者进入忘我境界,似木鸡般纹丝不动。
二、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庄子·达生》,原文为:“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故事背景: 讲述了一位养鸡人通过长期训练使鸡群达到“不惊不怖”的境界,即使面对挑衅也保持镇定,比喻人通过修炼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三、用法与感情色彩 结构
感情色彩:原为褒义,指精神内敛、定力强;后多用于贬义,形容人迟钝或痴傻。
反义词:
现代反义词:面不改色、大智若愚;
古代反义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四、使用示例
贬义用法:
他被问题问得呆若木鸡,半天答不出话来。2. 褒义用法:
练武者面对强敌仍呆若木鸡,展现出了惊人的定力。
五、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木讷寡言、目瞪口呆、呆头呆脑。- 反义词:神采飞扬、谈笑风生、反应敏捷。
综上,呆若木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成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