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敬长辈的古诗和名言,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经典古诗
《游子吟》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以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与孝心。
《劝孝歌》(节选)
-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通过具体场景展现子女对父母的牵挂与孝行。
《别老母》 - 黄仲则
“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以悲怆的笔触表达对年迈父母的愧疚与不舍。
《墨萱图》 - 王冕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通过游子与母亲的互动,体现亲情隔阂下的思念与孝念。
二、经典名言
《论语》
-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为尊重父母)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孝在行动)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以父母疾苦为念)
《孟子》
-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以自然意象比喻父母之爱)
-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重父母是最高境界)
《劝报亲恩篇》
- “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强调侍奉的耐心与细致)
- “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反对逆反行为)
其他名言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常怀孝心对待父母衰老)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赡养是基础)
三、补充说明
孝的内涵: 曾参提出“孝悌忠信”四德,其中“悌”指敬爱兄长,与赡养父母并列为道德核心;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将孝与仁德结合。 实践意义
以上内容综合了《论语》《孟子》《劝孝歌》等经典文献,既有具象的诗词表达,也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