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的格式包含多个要素,不同文献类型和引用规范要求各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组成要素
序号 文献的编号,用于区分不同文献。
作者
文献的主要创作者姓名,多作者需全部列出。
文献题名
包括文章标题或书籍名称,需与出版信息配合使用。
出版信息
出版地/出版者: 书籍需标注出版社,期刊需标注刊名。 出版年/版次
页码范围 书籍需标注起止页码,期刊文章标注文章的页码区间。
二、不同文献类型的标识
根据《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献类型标识采用单字母代码:
M:
专著、普通图书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
P:专利
A: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三、格式编排规则
顺序编码制 按照文献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适用于中文和英文文献。
著者-出版年制
先按作者姓氏字母排序,再按出版年份排序,适用于国际通用格式。
四、其他注意事项
电子文献需标注电子格式(如DB、CP)及获取路径。
引用日期: 部分格式要求标注文献的检索或更新日期。 格式示例
```
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
不同规范差异
APA格式(社会科学):作者-出版年-题名;
MLA格式(人文学科):作者-书名-出版地;
GB/T 7714-2015(国家标准):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
五、常见错误提示
作者少于3人时需全写,多作者用逗号分隔;
期刊文章页码需用连字符连接(如167-173);
电子文献需完整标注格式标识。
以上内容综合了国内及国际常用规范,实际写作中需根据具体学科要求选择适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