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联播》结尾不再说“再见”的变化,结合近年节目调整背景,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公众看法:
一、节目形式创新与时代呼应
结尾内容多样化
近期《新闻联播》结尾不再单一说“再见”,而是融入了城市灯光秀、民生话题等元素。例如2019年结尾播放厦门鼓浪屿、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地的灯光秀,既展现了城市魅力,又传递了节日氛围。这种变化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体现了“接地气”的趋势。
技术手段升级
改版后节目采用16:9高清画幅、字幕优化等视觉呈现手段,提升了观感体验。例如2020年改版后,新闻标题字号增大、资料字幕设计更规范,信息传递更加清晰。
二、传播渠道拓展与互动性增强
移动平台整合
结尾口播语新增“关注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引导,凸显对央视新闻移动网(“央视新闻+”)的重视。此举旨在强化观众与媒体的互动,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需求。
民生与热点结合
近年改版强调增加社会民生类报道,结尾内容也相应调整。例如2014年加入初六降雪提醒、长假家庭团聚场景等贴近生活的元素,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信任度。
三、公众反馈与评价
积极评价
多数观众认为这种变化使《新闻联播》更加亲民、接地气,如2014年“萌物拜年”“全家福”等创意结尾引发热议,被赞“卖萌的央视”。部分观众指出,这些调整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和媒体公信力。
理性看待
也有观众认为,作为国家级新闻节目,《新闻联播》的调整应保持稳定性,避免过度娱乐化。但不可否认,适度的创新有助于吸引年轻观众群体。
总结
《新闻联播》结尾的这一变化,既是形式创新与技术升级的体现,也是传播渠道拓展和互动性增强的结果。未来节目或将继续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探索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