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一、纪念屈原说(主流说法)
核心事件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为防止鱼虾啃食其遗体,划龙舟驱散鱼群,并投粽子以保全其身。
文化影响
此说因《史记》《离骚》等文献记载广泛传播,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文化符号,故端午节亦被称为“诗人节”。
二、其他传说与文化内涵
纪念伍子胥
楚国大夫伍子胥被害后,其子夫差为报父仇,率军攻楚。伍子胥于农历五月初五掘墓鞭尸,楚国为纪念其忠烈,亦形成划龙舟、投粽子的习俗。
纪念曹娥与介子推
楚国孝女曹娥为寻找父亲遗体投江,触水而亡后化为蝴蝶;介子推为忠臣被焚于绵山,民间以端午驱邪避灾的习俗纪念他们。
自然崇拜与防疫功能
古人认为五月为“恶月”“五毒”出没之时,通过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等习俗驱邪防疫,故端午节亦称“菖蒲节”。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融合
名称演变
唐玄宗因避讳将“端五”改为“端午”,后因“午月”“午日”的表述习惯,简称为“端午”。
习俗形成
竞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逐渐与纪念屈原的传说结合,形成南方地区主流的端午文化,北方地区则更注重防疫功能。
四、学术研究的多元视角
部分学者提出端午起源于夏至后的疾病预防、火神祭祀或阴阳五行学说,但这些说法尚未形成主流解释。
综上,端午节是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交织的产物,既包含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也蕴含驱邪防疫的民间信仰,历经2000多年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