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读书方法
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认为“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囊萤映雪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凿壁偷光
在我国古代,有个人名叫匡衡,他家境贫寒。他对读书满怀热忱,但家中却无力点灯照明。碰巧他家隔壁住着一位富有的财主,每晚家中灯火通明直至深夜。于是匡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墙壁上凿出一个小洞,每晚借着小洞透进来的微弱光线刻苦读书。最终,他成为了一位博学之士。这便是著名的凿壁偷光的典故。
鲁迅卖奖章
鲁迅自幼勤奋好学。小时候,他成绩优异,学校奖励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毫不犹豫地将奖章拿到街上卖掉,然后购置了几本书,还买了一串红辣椒。寒冬的夜晚,天气酷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这些故事展示了名人们不同的读书方法和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勤奋学习,不断追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