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三君六卿是指 春秋时期晋国的三位君主和六位官员,在春秋时期对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使得晋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这种政治传统的形成与晋国的国家制度密不可分,晋国采用了相对开明的分封制度,君主掌握实际的权力,但需要依靠六卿(大夫)来管理国家事务,这样的制度创新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和运用,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晋国三皇五伯(后演变为三君六卿)的政治统治模式。
具体来说,晋文公在位期间,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设立了三军六卿制。三军是军队,而六卿就是三军的领导者,主要由范氏、韩氏、中行氏、魏氏、先氏、栾氏等十一个曾对晋国有功的氏族掌控,并且这些氏族的后代还拥有六卿职位的继承权。六卿不仅掌握军政大权,还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成为晋国政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卿的职位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在晋文公之后,这一制度历经数次变动,到晋悼公时,又恢复了“三军六卿”建制。公元前550年,也就是晋平公八年,涉及六卿的各家族经过争斗兼并,剩下了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之后此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成了晋国有名的六大家族。
随着时代的发展,六卿之间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到了晋平公时期,六卿中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家更是相互倾轧,争斗不休。最终,这些家族在相互兼并中逐渐削弱了晋国公室的权力,使得晋国国君的权势基本上被架空,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迁,标志着晋国从春秋时期的霸主逐渐走向衰落,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