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中,“曙光”有着特别的含义。它 象征着光明、希望和成功,同时也是航天员系统、空间站系统及测控系统的调度代号。
历史背景
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名为“曙光一号”工程,虽然最终因经济原因未能实施,但“曙光”这个名字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启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迎来了航天事业的“曙光”。
曙光岗
在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地面支持小组通过“曙光岗”与航天员直接沟通,确保指令准确、沟通顺畅。
“曙光岗”的要求是必须和航天员足够熟悉,以确保任务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和提供支持。
指挥与协调
“曙光”不仅是航天员系统的调度代号,还代表了一个跨系统、跨部门的出舱活动支持小组。该小组覆盖了航天员系统、空间站系统以及测控系统,由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任组长。
航天员的出舱任务从核心舱进入节点舱,直到出舱活动任务完成、返回核心舱并关上舱门,全程都由“曙光”指挥实施。
支持与保障
在航天员出舱前,舱外服支持岗对舱外服及其舱载设备进行24小时测试,确保功能正常。
航天员支持大厅里还有一个“曙光医生”岗,科研人员会对航天员出舱活动中的呼吸、心跳、体温进行实时监控。
综上所述,“曙光”在中国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中不仅是一个调度代号,更是一个象征,代表着光明、希望和成功。它代表着一个跨系统、跨部门的出舱活动支持小组,负责全程指挥、协调和支持航天员的出舱任务,确保任务的安全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