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经典论说文,以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寓意,抒发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不平。文章开篇奇峰突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将伯乐置于千里马之前,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然而,现实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强烈的反差为千里马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正因伯乐稀缺,众多千里马只能屈辱地在平庸马夫手中,最终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无法以日行千里的本领被世人知晓,令人痛心疾首。
文中对千里马的刻画细致入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展现出千里马的非凡食量与卓越才能。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饲养者的无知,致使千里马食不果腹,才能无法施展。最后,作者连用反问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将千里马的悲惨境遇推向高潮,深刻揭露了不公正对待人才的荒谬。韩愈在批判“食马者”时,笔锋犀利,“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短短三句,将“食马者”的愚昧、浅薄与专横展露无遗。
文章通过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托物寓意,实际上是在讨论人才和执政者的关系。韩愈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想和愤懑,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压迫和淹没人才的社会现实。整篇文章情感强烈,气势磅礴,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