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以下是从该书中摘抄的一些好句子: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揭示了我国社会的根基,即乡土性。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彼此熟悉,相互信任,人际关系紧密。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中,人们遵循的是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而非法律。这种“人治”现象源于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乡土社会中的个体,是相互依赖的。在乡土社会中,个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一张紧密的人际关系网中。这种依赖关系体现在生产、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
乡土社会的秩序,靠的是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而非法律。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受传统和习俗的约束,法律的作用相对较小。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不停止的,是追求。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力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确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些句子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特点、人际关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