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狂人日记原文及解释?

59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以下是该小说的原文及其解释:

原文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解释

背景与人物

某君昆仲:指的是作者的两位中学好友,他们现在隐姓埋名。

迫害狂:狂人患有精神疾病,表现为对周围人的极度不信任和恐惧,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迫害他。

日记内容

日记形式: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独白形式,通过狂人的自述,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

时间跨度:日记记录了狂人从怀疑自己是否疯狂到最终确定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过程,共31天。

主要情节:狂人通过日记记录了自己对周围人的观察和感受,逐渐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特别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象征意义

“吃人”:这是小说的核心象征,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残害。狂人通过自己的经历,揭示了这种文化的残酷性和对个人的摧残。

月光:在狂人的日记中,月光象征着希望和清醒,而夜晚的黑暗则象征着恐惧和疯狂。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1918年4月,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创作此篇。

发表情况: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录于《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总结

《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自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反抗。小说采用日记体,形式新颖,象征意义丰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