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精彩片段翻译摘抄及赏析
赤壁之战前的智斗
原文:
至晚,人报鲁子敬引孔明来拜。瑜出中门迎入。叙礼毕,分宾主而坐。肃先问瑜曰:“今曹操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于将军。将军之意若何?”瑜曰:“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鲁肃愕然曰:“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弃于他人?伯符遗言,外事付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全国家,为泰山之靠,奈何从懦夫之议耶?”瑜曰:“江东六郡,主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耳。”肃曰:“不然。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操未必便能得志也。”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瑜曰:“先生何故哂笑?”孔明曰:“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肃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识时务?”孔明曰:“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瑜曰:“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肃曰:“孔明,你也如何说此?”孔明曰:“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对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
赏析:
这段描述了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智斗。两人表面上讨论战和降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在相互激发,最终诸葛亮用激将法使周瑜下定决心与曹操一战。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两位智者的策略和口才,也体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赵云救阿斗
原文:
云纵马过桥,行二十余里,见玄德与众人憩于树下。云下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云只得推土墙掩之。怀抱公子,身突重围;赖主公洪福,幸而得脱。适来公子尚在怀中啼哭,此一会不见动静,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视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赏析:
赵云在曹操百万大军中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展现了其忠勇无畏的精神。刘备最后将阿斗掷于地,既是对赵云的责备,也是对赵云忠诚的肯定。这一情节不仅突显了赵云的英勇,也反映了刘备对忠诚的重视。
刘备与孔明的忠诚对话
原文: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赏析:
刘备在临终前对孔明的嘱托,展现了其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倚重。孔明则表示愿意竭尽全力,忠诚至死。这段对话体现了刘备与孔明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和共同的忠诚信念。
这些精彩片段不仅展现了《三国演义》中人物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作者罗贯中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这些片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和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