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综合了不同学者对动机、需求与行为关系的研究: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认为低级需求满足后才会追求高级需求。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区分保健因素(如薪资、工作条件)和激励因素(如成就感、晋升机会),强调管理者需关注激励因素以提升积极性。
奥尔德弗ERG理论
提出存在-关系-成长需求模型,包含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补充了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
麦克利兰三重需要理论
强调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归属需求,认为不同人受不同需求驱动。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弗鲁姆期望理论
通过公式$F=V \cdot E \cdot R$(激励力=效价×期望值×工具性)解释行为动机,强调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和手段有效性。
亚当斯公平理论
研究员工对报酬公平性的感知,认为公平感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和动机。
洛克目标设置理论
提出具体、挑战性且可实现的目标能显著提升绩效,强调目标明确性对动机的促进作用。
三、行为后果理论
强化理论
由斯金纳提出,通过奖励(正强化)和惩罚(负强化)塑造行为,例如表扬优秀表现或纠正不良习惯。
归因理论
探讨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外部因素(如运气),影响后续行为动机。
四、综合激励理论
波特-劳勒激励模型
结合内容与过程因素,认为激励取决于效价、期望和公平性三者的综合作用。
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的扩展
在双因素基础上,结合强化理论,形成更全面的激励框架。
补充说明
修正型理论: 如亚当斯的挫折理论,关注目标无法实现时的心理反应对动机的抑制作用。 权变理论
以上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常被结合使用,例如通过满足保健因素预防不满,同时运用激励因素提升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