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双宾语结构根据动词语义特征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间接宾语类
这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即间接宾语,而直接宾语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例如:
《论语》例:“吾必谓之学矣”(谓:命名)
古汉语例:“遗赵王书”(遗:给,赵王:间接宾语,书:直接宾语)
二、直接宾语类
直接宾语是动词动作的直接承受者,与间接宾语相对。例如:
古汉语例:“赐之玉帛”(赐:给,玉帛:直接宾语)
现代汉语类比:“给他录音机”(给:间接宾语,录音机:直接宾语)
三、使动宾语类
动词表示使役关系,使役对象(间接宾语)通过动词的作用产生动作,而直接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例如:
《论语》例:“夫子莞尔而笑”(莞尔:笑,夫子:间接宾语)
古汉语例:“使风雷惊电”(使:让,风雷:直接宾语)
四、为动宾语类
动词与近宾语(间接宾语)构成动宾关系,而直接宾语是动作的结果或对象。例如:
《论语》例:“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为:找,辞:直接宾语)
古汉语例:“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为:准备,驾:直接宾语)
补充说明
结构特点:
双宾语均置于动词之后,形成“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的结构。
分类争议:
部分研究将“使动”和“为动”合并为“使动-移动”构式,认为两者在语义上存在连续性。
文献差异:
不同学者对双宾语的界定和分类标准存在差异,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以上分类综合了《论语》《史记》等经典文献的例证,并参考了现代汉语的对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