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黄昏》一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昏的神秘与诗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哲理。以下是文章中的经典好词好句摘录及赏析:
一、经典好句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通过“神秘”的形容词开篇,季羡林将黄昏升华为一种生命体验,暗示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生命长度的感慨。
“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
这句话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生命的绵长与黄昏的重复性,引发对存在意义的思考。
“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
以“残梦”意象描绘清晨的迷离状态,隐喻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的过渡。
“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
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快速切换,强化了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感。
“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
这一描写将黄昏与自然现象结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充满生命力的氛围。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
以拟人化手法探讨黄昏的消逝,隐喻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永恒的矛盾。
二、经典好词
残梦(cán mèng):零乱不全之梦,常与“清晨”“枕边”等意象结合,烘托迷离感。2. 暮色(mù sè):特指黄昏时的天色,常被赋予“朦胧”“银灰”等美学特征。3. 溶入(róng rù):如“一滴水溶入大海”,比喻个体与集体的融合。4. 薄冥(báo míng):指傍晚的雾气,常与“夜色”“心”等搭配,营造幽深感。
三、艺术特色
季羡林在《黄昏》中运用了 拟人化(如“黄昏悄悄来临”)、 象征(如“黄昏关在门外”)等修辞手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境遇相融合。这种表达方式既具有画面感,又蕴含深刻哲理,使读者在感受美学意境的同时,引发对时间、存在等问题的思考。
若需进一步探讨,可结合季羡林其他散文中类似主题的写作手法,如《秋雨》中的意境营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