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结构特征
"者...也"结构 古汉语判断句最典型的标志是"者...也"结构,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这种结构通过名词性词语(如"廉颇")直接作谓语,"者...也"作为语气词加强判断语气。
副词表判断
使用副词"乃"(如"此乃英雄")、"则"(如"若此,则彼")、"即"(如"即如此")等表示判断,这类句子仍依赖语序而非独立判断词。
动词表判断
用动词"为"(如"此为佳句")或"是"(如"此即是真理")直接作谓语,强调对事物属性的断定。
二、语义功能
肯定判断: 通过"是/为"等词明确表示肯定,如"此山为黄山"。 否定判断
三、翻译特征
标志性词语去除:翻译时需去掉"者...也"等标志词,用"是"替代,例如"孔子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翻译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代指处理:主语后可用代词"此/该"替代,避免重复,如"此书者,吾之友也"翻译为"这本书是我的朋友"。
其他补充
无标志的判断句:部分句子虽无明显标志,但通过语境可判断为判断句,例如"能者,事竟成"(可理解为"能的人,事情终究会成功")。
动词"为"的用法:在古汉语中,"为"可独立表判断,需结合语境区分(如"为虎傅翼"中"为"表被动)。
通过以上标准,可有效识别判断句,并掌握其语法特点与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