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可通过以下方法及标志进行识别: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当否定句中的代词(如“我”“余”“吾”)作宾语时,通常需前置。例如:
原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调整后:古之人不欺余也
标志:句首出现否定词(如“不”“莫”)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若宾语为疑问代词(如“何”“安”“焉”),需前置。例如:
原句:沛公安在?(《鸿门宴》)
调整后:沛公在安
标志:疑问代词作动词(如“在”“知”)的直接宾语
三、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如“以”“与”)引导的宾语短语常前置,以强调宾语。例如:
原句:君何以知之?(《烛之武退秦师》)
调整后:君以何知之
标志:介词(如“以”“以何”)后直接跟宾语
四、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通过“之”“是”将宾语提前,常用于强调。例如:
原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调整后:不知句读,不解惑
标志:固定结构“之/是+宾语”
五、特殊结构(如代词复指)
部分句子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
原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望白日依山尽
调整后:王以白日依山尽为登鹳雀楼所望
标志:需通过语境判断代词复指关系
六、补充说明
否定句的扩展:
若否定句中宾语为名词,需借助“莫”“无”等否定副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差异:
该现象在先秦文献中普遍,汉代以后逐渐减少;
练习建议:
可通过翻译练习(如“莫己若”→“莫若己”)加深理解。
通过以上方法,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可有效判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