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少年立志造桥的故事,主要源于他童年时期目睹桥梁坍塌事故后,对桥梁工程安全的深刻反思和人生理想的坚定确立。以下是具体梳理:
一、事故经历与立志起点
10岁端午事故
茅以升10岁那年端午节,因腹痛未随家人观看秦淮河龙舟比赛。结果,因桥上人群拥挤,文德桥不堪重负坍塌,酿成多人伤亡惨案。 这一惨痛事件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契机,让他深刻认识到桥梁安全的重要性。
"好事变坏事"的觉悟
事故后,他反复思考:桥本是便民利民的工程,若设计不当却会酿成灾难。因此,他暗自发誓,长大后必须造出最结实的桥,以改变这一现状。
二、成长与求学经历
早期兴趣与积累
从小学起,茅以升就对桥梁充满好奇,常通过观察桥的结构、收集桥的图纸和模型等方式积累知识。中学时期,他考入交通大学(原西南交通大学)主修土木工程,进一步系统学习桥梁理论。
留学深造与学术成就
20岁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深造,攻读桥梁结构相关课程。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桥梁框架结构的次应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创性提出"茅氏定律"。
三、回国建桥与民族情怀
主持钱塘江大桥
1933年,茅以升回国后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采用"射水法""沉箱法"等先进技术,历时5年成功建成中国首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打破了"中国人不能造桥"的迷信。
抗战时期的牺牲与奉献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为阻断日军交通,他亲自炸毁钱塘江大桥。临危受命的悲壮之举,体现了他"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
总结
茅以升少年立志造桥的故事,是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交织的典范。从目睹灾难到科学探索,从留学深造到回国奉献,他始终以"造桥"为人生主线,为中国桥梁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经历启示我们:理想需通过实干实现,且需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