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关于民族脊梁的经典论述出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原话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语境与背景
该段落作于1934年,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前夕,国内社会普遍存在对抗战前途的悲观情绪。鲁迅通过此文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强调中华民族始终拥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以“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等具体事例,说明普通劳动人民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力量。
深层含义
民族脊梁的多元性:
不仅包括革命烈士、民族英雄,更涵盖普通劳动者、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如农民的辛勤耕耘、工人的技术奉献、知识分子的科研创新等,都是民族进步的基石。
历史评价的辩证性:
传统“正史”多记载帝王将相,但真正的民族精神往往通过普通人的行动体现出来,其价值不亚于帝王将相。
民族自信的根基:
民族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认同,即无数“脊梁”用生命和智慧铸就的民族品格。
后续影响
鲁迅的这一论断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正如他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观点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成为激励人民奋斗的精神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