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贺敬之的《回延安》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修辞手法分析
比喻:诗中多处使用比喻,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将景物人格化,表现出诗人重回延安的欢快之情。
拟人:如“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将延安比作母亲,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眷恋。
夸张:例如“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的惊喜和兴奋。
排比: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表现出延安的崭新面貌。
情感表达分析
激动与喜悦:从诗的开头“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和“一头扑在亲人怀”可以看出诗人回到延安的激动心情。
回忆与感激:诗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往昔的回忆和感激之情。
赞美与憧憬:如“延安啊,这革命的摇篮,这伟大的‘母亲’”和“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等句子,歌颂了延安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
形式与语言分析
民歌体形式:诗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调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气息。
节奏与韵律:诗句节奏感强,如“心口呀 / 莫要 / 这么 / 厉害地 / 跳”,通过重音和断句的处理,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象征与隐喻:诗中“树梢树枝树根根”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等句子,通过象征手法,隐喻了革命母子关系和延安人民的养育之恩。
结构与内容分析
首尾呼应:诗的开头“回延安”与结尾“回延安”形成首尾呼应,强调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反复的思念。
典型细节:诗中通过“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等典型细节,生动描绘了延安人民热情好客的场景。
对比与烘托:通过对比延安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如“革命的道路千万里”与“米酒油馍木炭火”,烘托出延安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成就。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赏析《回延安》这首诗,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