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程子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中庸章"的开篇,其原句为: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其中,"中"指天下正道,"庸"指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
详细解析:
"不偏之谓中" "中"代表中道,即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例如,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象征中道的均衡性。
"不易之谓庸"
"庸"指事物保持其本质属性的恒常性,即不易变性。如四季更替、昼夜循环,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中"与"庸"的关系
子思为防止"中"的道理久而失传,将其写入《中庸》,传给孟子。此章强调"中"是终极目标,"庸"是实现"中"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
核心思想
程子认为,"中"是天理的体现,"庸"是人对天理的顺应。君子应通过修道(即修养自身)达到"中庸"的境界,实现"致中和"的理想状态。
其他相关章节补充: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指出大道难行的原因在于知者过度追求、愚者无法理解。 "舜其大知也"
《中庸》通过"中庸"与"庸"的辩证关系,构建了儒家伦理与自然法则的统一体系,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