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小品,收录于《刘公嘉话》。以下是原文、注释及翻译的详细解析:
一、原文及注释
原文: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 推字,又欲 敲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注释:
“推敲”:
反复琢磨字句,比喻写作或做事时斟酌推敲的过程。2. “炼之未定”:指贾岛对“推”与“敲”两个字的反复思考与锤炼。3. “引手作推敲之势”:通过动作比划来辅助构思诗句。4. “京兆尹”:唐代地方官职,此处指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 二、翻译
翻译:
贾岛初次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犹豫该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推敲未定,便在驴背上吟咏并比划推敲的动作,引得路人惊讶。当时韩愈代理京兆尹,他驾车出行,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仗队的第三节,仍不停手比划。韩愈停下马匹良久,说:“用‘敲’字更佳!”于是两人并排骑马而归,共同讨论作诗之道,结为朋友。
三、核心内容解析
创作背景:
贾岛在科举考试期间,因诗句中“推”与“敲”的选用犹豫不决,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字精准性的思考。2. “推敲”的寓意:
此成语现多用于形容写作或做事时精益求精的态度,如“对文章推敲再三”。3. 人物关系:
韩愈与贾岛因诗结缘,成为平民之间的知音,体现了唐代文人对文学交流的重视。
四、文学价值
《推敲》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成为文学史上研究诗学理论的经典案例。贾岛的“推敲”精神,至今仍对写作实践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