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远古时期,最早的儿歌形式是简单的儿歌谣,用于帮助儿童学习和记忆。在中国,儿歌的历史同样悠久,最早的儿歌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古代儿歌在文献中还有“童子歌”、“儿童谣”、“婴儿谣”、“小儿谣”、“小儿语”、“孺子歌”等称谓。古代文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尧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列子·仲尼》)因此有研究者把儿歌比喻为“会唱歌的百灵鸟,已经不倦地唱了三千年”。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儿歌是《左传》中的《卜偃引童谣》:“丙之辰,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焯焯,火中成军,貌公其奔。”它反映了当时晋侯灭虢的社会现实。
童谣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中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综观中国古代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从明代开始,在继续发展政治性童谣的同时,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或者说。这时才有人有意识地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意义上的童谣。我想,明以前大概也有非政治性的童谣,只是由于无人搜集记录下来,所以就湮灭了;即使记下来一点,也往往被附会到政治中去了。明代是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大量产生的时期,当时有一批人,冲破宋元理学的束缚,思想比较解放。他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许多领域,加上当时印刷业的兴盛,童谣的创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较好的成绩。现存中国最早的儿歌专集是明代吕坤于 1593年编成的《演小儿语》,此后,这方面的专集才逐渐多了起来。
从现有材料看,中国古代童谣大体上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状况:乱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元代,政治上黑暗,内外战争频繁,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童谣也就比较多。在每一个王朝中,一般又是末期比早中期多,像秦末、汉末、元末.明末等时期,都是童谣大量流传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乱世和末世,政治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政治力量都努力表现自己,其中就包括用童谣为自己造舆论。所以,有着产生童谣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这时统治者的钳制力则相对削弱,使那些生产出来的童谣不至于全部被扼杀。新上台的统治者对那些替自己造舆论的童谣,固然会乐于保留,就是对那些诅咒被推翻的统治者的童谣,也往往持一种容忍的态度,甚至也乐于记录下来,以作为自己“顺乎天心,合乎民意”的证明。反过来,在每一个王朝的初中期,统治阶级的统治相对稳定,除了歌颂升平的东西之外,真正有战斗力的童谣就不容易创作和保存下来了。
古代童谣儿歌 (一)童谣儿歌的起源 《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
古代童谣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童谣多称为“孺子歌”或“小儿语”,内容包罗万象,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有些是教导孩童习字,有些是编列一些训诲,让童子在传唱之余,也能不知不觉中记得待人处世应有的礼仪规范。
综上所述,儿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儿歌形式是简单的儿歌谣,用于帮助儿童学习和记忆。在中国,儿歌的历史同样悠久,最早的儿歌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古代童谣在文献中还有“童子歌”、“儿童谣”、“婴儿谣”、“小儿谣”、“小儿语”、“孺子歌”等称谓。古代文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尧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因此有研究者把儿歌比喻为“会唱歌的百灵鸟,已经不倦地唱了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