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又称联觉,是一种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混合在一起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手法,诗人能够在诗歌中创造出新颖而生动的表达。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运用通感的诗句:
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句诗通过听觉(玉笛的声音)与视觉(落梅花)的借移,表达了诗人听到笛声时凄凉的感觉。
王维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里通过视觉(明月光照)与听觉(清泉流淌)的结合,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夜景象。
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句诗用视觉(残阳铺水)来形容听觉(瑟瑟的声音),给人以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美感。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本应是触觉和视觉的体验,但这里通过“绿”字,将春风的吹拂赋予了视觉上的感受,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月色如水照山林。”
以水喻月,将视觉上的月色转化为了触觉上的清凉,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杜甫的《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通过视觉(花溅泪)和听觉(鸟惊心)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感伤。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里将乐声(箜篌声)与视觉(玉碎、芙蓉泣露、香兰笑)和嗅觉(香兰的香气)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超越单一感官体验的丰富感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用听觉(歌声)来形容嗅觉(清香),创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感官体验。
这些诗句通过通感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