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中的“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涉及存在与虚无、生存与死亡等主题。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读:
生存即幸存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去世前感叹所有的人都是缓期的幸存者,他说生存即幸存,生存在死亡的威胁中乃每个人的命运,只有那些幸运儿可以避开自然与人世的威胁而幸存。这与哈姆莱特在剧中的困境相呼应,他在生存与死亡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活下去,尽管这意味着他要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
恐惧与行动
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决是他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他在“活着,还是死去”这个问题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最终放弃了死亡。恐惧与行动成了他活下去的必然理由。这种内心的斗争和选择,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极端困境时的心理状态和生存本能。
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使他对人生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这一角色,表达了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社会,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动乱和封建内战。这种思想背景也影响了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存在与虚无的探讨
“活着,还是死去”这个问题也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存在与虚无的探讨。哈姆莱特在剧中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生死的抉择,更是对人生意义、价值和道德责任的反思。他最终选择活下去,是因为他意识到死亡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活着才有可能找到改变现状和追求正义的途径。
综上所述,“活着,还是死去”这个问题在《哈姆莱特》中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涉及生存与死亡、恐惧与行动、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存在与虚无等主题。通过哈姆莱特的内心挣扎和选择,莎士比亚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极端困境时的心理状态和生存本能,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