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是《庄子》内七篇中的第四篇,主要讨论了处世之道,即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自处。庄子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他的处世哲学,包括“虚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顺道而为,入世才能养生”和“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三层智慧境界。庄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之道,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自由。他提出了“心斋”、“坐忘”等内心修养的途径,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感应外物,用“师法自然”的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世界。
原文
人间世,寄意寓形也。我与若辩形,若与我辩名。彼我辩形而相与为人,人之情也。人也者,非言语之所宜藏也。形与名为人之所以然有者也。故曰:人之情也,形与名也。
注释
人间世:人间的生活环境。
寄意寓形:寄托心意于形体之中。
辩形:辩论形体。
辩名:辩论名称。
相与为人:相互交往成为人。
人之情也:这是人的本性。
非言语之所宜藏也:不应该被言语所隐藏。
形与名为人之所以然有者也:形体和名称是构成人的原因。
原文
颜回见仲尼①,请行。曰:“奚之②?”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③;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④,民其无如矣⑤。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⑦,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⑧,庶几其国有瘳乎⑨!”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⑩!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11)。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12)!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13)?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14);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注释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仲尼:孔子的字。
奚之:去哪里。
将之卫:到卫国去。
奚为焉:为什么要去卫国。
回闻卫君:我听说卫国的国君。
其年壮:他年轻气盛。
其行独:行为独断专行。
轻用其国:草率地治理国家。
而不见其过:却看不到自己的过错。
轻用民死:轻率地使用百姓的生命。
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死者数量之多,如同填满大泽的蕉叶。
无如矣:没有地方可去。
回尝闻之夫子曰:我曾经听到老师您说。
治国去之:治理国家要远离他。
乱国就之:混乱的国家要接近他。
医门多疾:医生门前多病人。
庶几其国有瘳乎:希望他的国家能够有救。
嘻:唉。
若殆往而刑耳:恐怕你前往卫国就是受刑。
夫道不欲杂:道不宜杂乱。
杂则多:杂乱就会繁多。
多则扰:繁多就会扰乱。
扰则忧:扰乱就会忧愁。
忧而不救:忧愁而不能拯救。
古之至人:古代的圣人。
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先修养自己,再帮助他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自己内心的修养尚未确定。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哪有时间去暴虐他人。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况且你也知道道德被毁坏,知识被争斗所驱使。
德荡乎名:道德被名声所荡涤。
知出乎争:知识被争斗所驱使。
名也者,相轧也:名声是相互倾轧的原因。
知也者,争之器也:知识是争斗的工具。
二者凶器:这两者都是凶器。
非所以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