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期(0-2个月)
情绪与反射:情绪变化丰富,以条件反射为主(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
安全感建立:通过母亲陪伴和照顾形成初步安全感,形成情感依赖。
二、婴儿早期(1-6个月)
感官发展:视听觉快速发展,开始通过定向活动探索世界,手眼动作协调性增强。
依恋关系:产生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语言功能萌芽,肢体动作更加灵活。
三、婴儿晚期(6-12个月)
语言与社交:语言功能进一步发展,出现简单的词汇和发音;开始理解他人情绪。
自我意识:出现自我认知的萌芽,能区分自我与外界。
四、学前期(1-3岁)
思维与行动: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开始使用工具和符号;独立性增强,尝试模仿成人行为。
安全感与安全感缺失:部分孩子可能因分离焦虑表现出不安,需通过安抚建立信任。
五、学龄前期(3-6岁)
自我意识萌发:开始关注自我形象,出现“我”的概念;情绪波动较大,常通过行为控制缓解不安。
社交能力:学会与同伴互动,初步建立规则意识。
六、学龄期(6-12岁)
认知发展:抽象思维开始萌芽,能够进行简单逻辑推理;好奇心驱使探索更复杂事物。
自我评价:形成初步的自我评价体系,注重同伴评价和集体规范。
七、青春期(12-18岁)
独立意识强化:强调独立性和自主权,对权威产生质疑;情绪波动显著,易受同伴影响。
身心变化:第二性征出现,自我意识达到高峰,可能出现叛逆行为。
八、青少年晚期(15-18岁)
抽象思维成熟:能够进行复杂的社会性思考;开始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角色认知:对职业、人际关系等社会角色产生明确认知。
关键发展建议:
0-3岁:
提供稳定环境,通过温柔互动建立安全感。
3-6岁:
鼓励探索与模仿,避免过度干预。
6-12岁:
建立规则意识,培养责任感。
12-18岁:
尊重独立性,加强沟通与引导。
若发现孩子出现持续情绪问题或行为异常,建议咨询专业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