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班《家是什么》的教案设计,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信息整理如下:
一、活动目标
情感与认知目标 - 感受诗歌或儿歌中家的温暖与美好,理解家的多种象征意义(如灯、窗、床等)。
- 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认识家庭成员及家庭用品,建立对家庭关系的初步认知。
能力与技能目标
-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尝试仿编诗句或续编儿歌,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 提高观察力与想象力,通过折纸、绘画等活动了解房屋结构(如屋顶、门窗等)。
社会与情感目标
- 引导幼儿分享家庭故事,体验父母的关爱,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 培养责任感,结合环保主题(如地球是“我们的家”),激发保护家园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散文诗/儿歌《家是什么》的音频/视频资料; 家庭照片、全家福; 折纸材料(正方形纸张)、胶水、彩笔; 圆形物体(如盘子、瓶盖)用于游戏环节。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3-5分钟)情境创设
- 通过故事或提问引导幼儿讨论“家是什么”,例如:“家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 展示与家相关的图片(如灯、窗、床),激发幼儿的兴趣。
情感联结
- 让幼儿分享家庭照片背后的故事,体验亲情温暖。
(二)核心活动(20-25分钟)
诗歌/儿歌欣赏
-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家是什么》,配合图片解释比喻(如“灯是夜的星星”)。 - 幼儿跟读练习,教师引导理解情感表达。
创意表达
- 艺术创作: 幼儿用彩纸折房子、粘贴花草,画出“家”的场景,了解基本结构。 - 仿编与续编
游戏巩固 - 圆形物体游戏:
用圆形物品(盘子、瓶盖)搭建“圆圆的家”,探索圆形的用途。 - 角色扮演:幼儿扮演家庭成员,在“家”中完成指定任务(如“妈妈做饭”“爸爸开门”),体会家庭分工。
(三)总结与延伸(5-10分钟)
情感总结 - 回顾活动,提问:“今天你最喜欢的家的元素是什么?”引导幼儿用诗化语言表达。 - 播放轻音乐《温暖的家》,营造温馨氛围。
环保延伸
- 结合地球主题,讨论“地球是我们的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感受家的多元意义。- 难点
五、教学反思
活动后可通过观察幼儿的创作作品、倾听仿编内容,评估语言表达和创造力的发展。对于表达较弱的幼儿,可提供个别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环保主题的延伸部分需结合幼儿生活经验,确保教育意义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