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文案桥梁网—你的文案搜索专家

古代让人监督自己做事的典故?

59

在古代,人们通过多种方式来监督自己的行为,以确保遵守道德规范、履行职责并保持清廉。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

许衡的故事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次逃难时,他看到路边的梨树,尽管周围的人都去摘梨,他却坚持不摘,因为他认为梨树失去了主人,自己的心也没有主人。这个故事反映了许衡高度的自律和对个人品德的坚持。

徐溥的豆子

明代大学士徐溥通过在书桌上放置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来监督自己的言行。每当产生善念或善行时,他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有过失,则投一粒黑豆。通过这种方式,他不断反省和激励自己,最终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表明他在自我约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吴王夫差的故事

吴王夫差在国势倾覆后,让门口警卫见到他就问:“夫差,父王的耻辱你忘了吗?”他回答:“不敢忘。”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自我提醒和监督,夫差得以复国,使吴国强大起来。

杨震的故事

东汉时期的清官杨震在荆州做官时,拒绝了王密深夜送来的黄金,并告诉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这个故事展示了杨震的清廉和自律。

晏婴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拒绝齐景公赠送的壮马华车,理由是“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华浪费之风盛行。”这个故事反映了晏婴的节俭和对社会风气的正面影响。

陶侃的故事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在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他的母亲谌氏退回他送的鱼制品,并告诉他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古代名人高度的自律和清廉,也反映了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监督自己的行为,以确保道德规范和职责的履行。这些故事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激励着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廉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