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人要有远大志向和坚韧毅力的教导,主要出自《论语·泰伯章》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一句。其原文为: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析: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宽广、刚强;毅:坚忍。士人(有志之士)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品格,这是其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
"任重而道远"
任重:责任重大,特指士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道远:道路遥远,象征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士人需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是长期且充满挑战的。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儒家核心思想,指仁德与责任;己任: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到死方休,表达对使命的执着追求。这两句通过反问,强调仁德实践的终极目标与时间维度,凸显责任的无尽性。
其他相关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个人志向的坚定性,与"任重道远"共同构成对士人品格的全面要求。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若不弘毅,未可弘也"(《论语·泰伯》):进一步阐释弘毅的内涵,指出若无内在修养,外在表现也难以持久。
总结:
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与"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结合,既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又注重通过仁德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成为后世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