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及行为结果的意义、重要性、作用和价值的总体评价和判断。它体现为个体或群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认知取向,是行为选择和决策的核心依据。以下是价值观的核心作用及特点:
一、价值观的核心作用
动机导向作用 价值观直接影响行为动机。在相同客观条件下,不同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动机模式和行为选择。例如,追求公平正义的人可能选择维权行动,而注重效率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妥协。
认知与需求反映
价值观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需求,包括对安全、归属、尊重等基本需求的追求,以及对自我实现、社会认可等高级需求的向往。
社会行为规范
价值观通过社会共识形成行为模式,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普遍认可的标准,维系社会秩序。
二、价值观的特点
稳定性与持久性
价值观一旦形成,具有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不易因短期环境变化而轻易改变。
历史性与选择性
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塑造不同的价值观,且个体在价值观形成中具有选择性。
主观性与相对性
价值观因人而异,同一事物可能因个体经历、文化背景产生不同评价。
三、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区别
人生观: 是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看法,如追求幸福、实现自我等。 价值观
四、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
形成因素:家庭、教育、社会文化、个人经历等共同作用。
社会功能:既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基础,也是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驱动力。
综上,价值观是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关键,其导向作用贯穿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