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以1930年上海为背景,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展开,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生态。以下是其核心内容概括:
一、主要人物与背景
吴荪甫 民族资本家,开丝厂并计划发展工矿企业,具有远见但性格刚毅。其父吴老太爷从乡下来上海避战乱,后因突发去世,吴荪甫在公债市场与赵伯韬等资本家展开斗争。
赵伯韬
买办金融资本家,擅长投机与权谋。他与吴荪甫合作做公债“多头”,后因担心吴荪甫的威胁而设计陷害,但最终败北隐退。
其他关键人物
杜竹斋: 吴荪甫的姐夫,与赵伯韬有利益关联,后成为吴荪甫创业的重要支持者。 - 林佩瑶
二、核心情节发展
吴老太爷之死与危机初现
吴老太爷去世后,吴荪甫面临家乡产业危机和上海工人罢工,与赵伯韬等人合作进入公债市场投机,初步获利。
公债风波与实业布局
吴荪甫联合杜竹斋、孙吉人成立益中信托公司,扩大资本实力,并计划通过银行兼并小企业。期间,他发现并重用工人代表屠维岳平息罢工,巩固工业基础。
家庭矛盾与情感纠葛
吴荪甫与妻子林佩珊婚姻不睦,因林佩瑶与诗人范博文的感情纠葛产生矛盾。 - 姐姐吴芙芳误认为吴荪甫杀害丈夫,引发家庭纠纷。
赵伯韬的陷害与反击
赵伯韬因担心吴荪甫的崛起,暗中设计破坏其公债计划,并在吴荪甫发现其阴谋后展开反制。杜竹斋的意外介入使赵伯韬败退。
结局与主题升华
吴荪甫最终接管父亲产业,但赵伯韬的阴影始终存在。小说通过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民族资本在半殖民地社会中的困境,并暗示了革命的方向。
三、历史背景与意义
《子夜》以1930年上海为缩影,展现了民族工业与买办资本、封建势力的冲突。茅盾通过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不公,同时表达了对革命力量的期待。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对研究民国经济史与社会变革具有深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