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号昌黎,世称“韩昌黎”“文公”,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以下是其生平的简短概述:
一、早年经历
家庭背景
韩愈出生于河南河阳(今孟州市),祖籍河北昌黎。其父早逝,3岁丧父后由兄韩会抚育,13岁能文,15岁中进士。
求学与早期仕途
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曾三试不第。后任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但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先后被贬阳山、潮州等地。
二、政治生涯
中期仕途
元和十二年(817年)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参与平定淮西之乱。后因谏迎佛骨事件被贬潮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和哲学文章。
晚年境遇
宣宗时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主张“师道尊严”,对唐代文风改革影响深远。
三、文学成就
古文运动领袖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骈偶文风。其作品以雄浑气势和深刻思想著称,代表作包括《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文学地位
与柳宗元共同推动古文普及,被后世文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宋代散文发展影响显著。
四、历史评价
韩愈以“文起八代之衰”自居,其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形式创新,更在于思想深度。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应承载社会责任,对后世文学家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