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词通过怀古抒发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愤懑,以及作者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全词运用了五个典故,分别是孙权的典故、刘裕的典故、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典故以及廉颇的典故。
孙权的典故: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了对孙权这位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
刘裕的典故:
“寄奴曾住”,怀念刘裕的北伐事迹,表达了对刘裕的赞叹和对南宋朝廷的惋惜。
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典故,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
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典故: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通过拓跋焘祠堂的香火鼎盛,反映了南宋朝廷对北方沦陷区的忘却和对敌人的崇拜。
廉颇的典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仍愿为国立功的愿望,也暗示了朝廷对自己的不重视。
这首词通过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也寄寓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辛弃疾的这些情感和立场,使得这首词成为了宋词中的一首不朽之作。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