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诗比较如下:
创作情感
谢灵运的山水诗缺乏对自然的亲和感,自我凌驾于自然又渴望重建自然,与自然不能融合无间。
谢朓则能做到使山水走向生活化,日常生活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
观览方式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游”、“登”、“入”等字或景点明诗的约占其五言诗的近三分之一,可见“游”是其观照山水的主要方式。
谢朓则常常从“旧识”中见“新情”,日常所见之景皆能引发他新鲜的情致,扩大了山水诗的题材范围,也拓展了诗歌的抒情领域。
审美情趣
谢灵运的山水诗取景幽奇,多绝壁、连嶂、稠岭、峭岩、幽谷、孤屿等,景物与读者相当陌生,难以产生心理的共鸣。
谢朓则把日常习见的景物随时地予以诗化,取景更趋丰富多彩,景物取自身边生活,消除了接受者和景物的隔膜,景之于人亲切平易近人。
创作技巧
谢灵运的山水诗一般篇制较长,布局多采取时空结合的开放结构,以时间为纬线。
谢朓山水诗的气象格局与谢灵运不同,讲究剪裁布局,创造意境,作品一般采用点面结合的内敛结构。
诗歌风格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其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
谢朓的山水诗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佳句颇多。
社会意义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
谢朓的山水诗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谢灵运和谢朓都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代表,但他们在创作情感、观览方式、审美情趣、创作技巧、诗歌风格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谢灵运的山水诗带有浓厚的玄言色彩,而谢朓的山水诗则更加清新自然,贴近生活,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