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来历与桃符紧密相关。最早的桃符是为了驱除厉鬼,人们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形成了对联的雏形。到了明代,对联的习俗开始盛行,并逐渐演变成一种富有文学性和观赏性的艺术形式。
具体来说,五代时期的后蜀国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让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朝,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对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行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公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对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观察对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对联,他就超级高兴,赞不绝口。
这些故事和对联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对联从驱邪避灾的原始功能,逐渐演变成一种富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文化形式。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