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是老子说的。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来被道教奉为始祖。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曾经担任过周王室的守藏史之官,也就是柱下史。后来,他骑着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函谷关的关令尹喜看到紫气从东方飘来,觉得这是祥瑞的兆头,将要有喜庆的事情发生或者是圣人到来,于是就打开关门迎接祥瑞和喜庆。
老子的思想中确实包含了“有无相生”的概念,他在《道德经》中写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表明老子认为“无”是万物的根源,“有”是由“无”产生的。这种思想体现了辩证的对立统一,即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尽管有些文献或观点可能会错误地归因于老子“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但实际上,这种表述并不符合老子的原意。老子强调的是“有无相生”,而不是简单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因此,从权威性和准确性的角度来看,可以确定“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并不是老子直接说的,而是后世对老子思想的一种误解或曲解。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