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即刘基,是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他字伯温,号青田,浙江青田(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生于1311年7月1日,卒于1375年5月16日。
早年经历
刘伯温自幼聪颖过人,12岁便考中秀才,被誉为“神童”。他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军事、文学等知识,17岁时入杭州西湖大涤书院求学。然而,由于元末乱世,他的学业之路并不顺利,曾为富户人家担任家庭教师,并投靠吴王张士诚。
步入仕途
元至顺四年(1333年),刘伯温举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他历任江西高安县丞、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等职务,但因遭排挤而愤然辞官,回乡隐居著述。
辅佐朱元璋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伯温应朱元璋之邀,前往应天(今南京)担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朱元璋采纳,并参与了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政治和军事成就
刘伯温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显著。他协助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建议朱元璋自立“大明”国号,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他还参与了凤阳建都、平定王保保和选任宰相等重大事务。
文化和思想贡献
刘伯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文学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荣誉与晚年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封为诚意伯。1375年,刘伯温病逝于浙江青田,葬于青田。
刘伯温的一生,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他以其超凡的智谋和卓越的才能,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