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目标的标准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划分,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SMART原则(最常用标准)
SMART原则是目标设定领域广泛认可的方法,包含以下五个要素:
具体性(Specific) 目标需明确描述,避免模糊性。例如:“2025年通过国考笔试”比“提高成绩”更具针对性。
可衡量性(Measurable)
需通过数据或指标验证目标达成情况。如:“每月存款增加1000元”或“体重减轻5公斤”。
可实现性(Attainable)
目标需在现有资源、时间等限制下可达成,避免设定过高目标。
相关性(Relevant)
目标应与个人使命、价值观及长期规划一致,避免偏离核心目标。
时限性(Time-bound)
需设定明确完成时间,如“2025年底前完成项目”。
二、其他关键标准
正向语言描述
使用积极词汇表达目标,如“实现”而非“尝试”。
动态调整性
目标应具备灵活性,能根据环境变化调整。
内在激励性
目标需与个人兴趣、特长相关,能激发内在动力。
合作协调性
个人目标应与团队或组织目标一致,促进资源整合。
全程规划性
目标设定需考虑生涯发展全周期,避免短期行为。
三、补充说明
SMART公式: 时间 | 指标 | 动词 | 数值 例如:“2025年,国考笔试成绩提高5分;每月存款增加1000元”。 非量化目标
通过综合运用SMART原则与其他标准,可确保目标既具挑战性又可执行,同时保持与个人发展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