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玩月节”、“拜月节”等,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和春节几乎齐名。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最著名的版本与嫦娥奔月的传说相关。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中秋节传说之一。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英雄后羿力大无穷,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为民造福。后羿娶了美丽的嫦娥为妻。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一包不死药,但嫦娥为了不让药落入坏人手中,吞下了仙药,飞向了天空,最终停留在了月亮上。后羿非常伤心,将嫦娥最喜欢的食物和美酒放在月亮上以表达思念之情。人们为了纪念这一传说,开始在中秋节时赏月、吃月饼、喝美酒。
吴刚伐桂
另一个著名的中秋节传说是吴刚伐桂。相传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因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天帝震怒,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玉兔捣药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中秋节传说是玉兔捣药。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称为“玉兔”。玉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可能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
其他传说
除了上述三个最著名的传说外,还有一些其他与中秋节相关的神话故事,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等。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包括祭月、赏月、吃月饼、喝美酒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结论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传说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生命和爱情的美好向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等传说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中秋节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表达爱情和感恩的重要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