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出作品,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全文共三段,分别叙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与会者的感受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慨。
第一段赏析:
文章开篇即点明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简洁而明快。作者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集会的基本情况。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不仅使文章结构紧凑,也为后文的展开奠定了基调。接着,作者描绘了兰亭周围的自然环境,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终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一样,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第二段赏析:
文章的第二段,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第三段赏析:
文章的第三段,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作者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思辨之作。全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通过这次兰亭集会,王羲之不仅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还提出了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使这篇序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